课堂教学规章制度及评价标准
教学设计:
1.有明确具体的知识、能力教学目标。
2.教学重点、难点找得准,并有突破重点、解决难点的方法。
3. 教学设计有学情的分析。
4.教师的主导活动说明具体。
5.学生课堂主体互动活动设计说明具体、科学、合理。
6.教学环节的设计有明确、具体的设计意图说明。
7.学生的当堂反馈紧扣教学目标,练习题的设计有层次性。
8.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意图说明。
9、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有充分的教学预设。
10.教学内容资源的开发、拓展科学合理。
教学技术:
1.能根据教学活动需要,科学、合理地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如: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投影、录音机等。
2.能根据课堂教学实际,简便、实用的使用传统教学手段,如:图片、小黑板、实物、卡片等辅助教具。
教学方式:
1.教师主导合理,教学过程清晰、科学、合理、实效性强。
2、教学方式的选择有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
3.学生主体参与地位突出,把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创新思维、合作交流作为教和学的教学方式。
学习环境:
1.能用多种方式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
2.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和谐。
3.善于挖掘和利用教学资源,巧妙创设学习情境。
4.善于与学生共同创设宽松、愉悦、和谐、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最大限度为学生提供讨论、质疑、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
课堂调控:
1.能对课堂教学进程即时的反馈,收放适度,既考虑环节的教学效果又很好完成教学进度。
2.很好的发现并把握课堂教学中生成的问题资源,进行相对适度的处理。
3.对课堂教学中的突发事件,沉着、合理的化解和处理,避免矛盾的升级和激化。4.课堂教学中按学生心理和年龄特点主导实施,在活动中体现思维的导引,学、玩、思、乐同步,教学相长。
过程评价:
1、课堂教学的评价手段能体现多元化、个性化,如:语言、动作、表情、活动、竞赛、奖励等。
2、2.评价对促进课堂教学圆满实施,起到积极的引导和激励作用,利于学生的积极实践与创新。
3、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评价方式合情合理。
教学效果: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升华和洗礼,对人、自然与社会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知识目标通过当堂反馈效果良好,在知识向技能的转化上有具体的体现。
3.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积极主动、思维活跃、训练有素。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