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研课题 > 课题:《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课堂朗读能力培养的有效研究》研究报告

课题:《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课堂朗读能力培养的有效研究》研究报告

2021年04月01日 09:12:49 访问量:83

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课堂朗读能力培养的有效性研究》的研究报告

               满城区实验小学    王玉珍

一、问题的提出

1、理论意义

随着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以读为本”的观念已深入人心,课堂上学生把书读起来了,琅琅书声已回响在美丽的校园。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指导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重结果呈现,轻过程指导;重技能训练,轻情感体验;重整齐划一,轻独特体验……影响了读书活动的实效性。阅读课上应该重视朗读,真正把“读”贯穿教学的始终,但是在朗读指导的要求、过程、形式和功效诸方面尚需作进一步的研究和落实,以提高阅读教学朗读指导的有效性。

在指导学生朗读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只有善于引导和点拨,才能使学生朗读入情入境,真正达到读中感悟、以悟促读、读中生情、以情育人的目的.

2、应用价值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的教学方式,它能够极大的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教师通过采用多样化的朗读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热情,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3市内外同类研究现状述评

通过文献检索、网上查阅,近年来各地部分学者和教师积极开展了对朗读的有效性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市内外对此类研究不少,但是理论上的阐述较多,缺乏系统的方法指导,成果形式多以论文的形式呈现,对我们的课堂教学影响不大。

4、本课题创新程度

力求通过该研究,能使我们的语文课堂书声琅琅、“读”占鳌头,使我们的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我们教师的教学更加轻松、真实、有效;通过更加新颖的朗读训练,让孩子深入文本,与文本对话,充分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让孩子读得准、读得透、读得快乐

二、研究的假设、目标、内容、研究对象

(一)研究的假设

1,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种基本教学形式,进行朗读能力的培养可以让学生有效的获得知识信息,也可以得到良好的口才交流能力,并且形成很好的语感,同时有利于小学生对课本文章的欣赏,感受到语文语言的美,也为以后的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朗读是一种基本的语文学习技能,也是一个人语文核心素养的一个体现。语文的作用就是提升语文素质和构建语文核心素养。因此培养学生语文朗读能力,它既是提升学生学习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有效途径,又是有效构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和培养对语文学习兴趣,同样也是展现自我语文核心素养的一个舞台。因此我把学生的需求和问题作为我的教育教学和教研实践目标,着力关注、研究学生学习发展的相关问题,以培养朗读能力为突破口,提升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构建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塑造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2能够创建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

有效语文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教学的有效性,学生的学习有效性,能为构建好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服务。因此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应该把学生的有效性学习当作一节课堂教学有效与否的标准。创建有效的语文教学课堂要求学生能够保持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能够保持良好的朗读学习习惯,能够保持浓厚的语文朗读学习兴趣,能够拥有良好的语文朗读技能。面对当前我校类似学校的语文朗读学习的现状和问题困惑。以“引发语文学习兴趣,构建语文核心素养”为指导,我将把学生的需求和问题作为我的教育教学和教研实践目标,着力关注、研究学生语文朗读学习发展的相关问题,以培养朗读能力为突破口,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

感受到语文语言的美,也为以后的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研究目标 

①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教师、学生在小学语文课堂朗读中存在的问题。

②通过课堂教学评议,教研观摩课,教学案例分析等途径,形成“有效朗读指导”的操作策略,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朗读的有效性。

(三)研究内容

①研究小学语文课堂朗读的现状及教师的课堂指导情况。

②关注教学课例,探索朗读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方法。

(四)研究对象

本次的研究对象主要是针对小学三至六年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

三、研究的方法、过程

(一)研究方法

为了保证课题研究能够顺利实施,按计划完成课题研究,我们在课题研究中运用了文献法、调查法和行动研究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各类文本资料以及相关教育信息网,搜集资料,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育,为课题研究寻求理论支撑和方法指导,为课题实施奠定基础。 

(2)调查研究法:从课题立项到研究的各个阶段,用访谈、问卷等形式进行不同内容的调查研究,提高研究的可行性。

(3)行动研究法:在充分调查和整理分析文献的基础上形成假设,制定研究方案,并着手实施。边实验,边总结。

(二)研究过程

根据计划,我们的研究大体经历以下几下阶段:

第一阶段   准备阶段(2019.6-2019.7)

组织课题组成员时行理论学习,拟订课题实施方案,组织召开课题开题会,课题组成员进行分工,积极开展准备工作。

1、成立了课题研究指导小组和研究小组

课题指导小组:

组  长:  (满城区教育局教研室主任)

副组长:翟建芳(满城区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

        韩青书(满城区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

成  员:刘占国(满城区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员)

李新桥(满城区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员)

课题研究小组:

王玉珍:课题组主持人,负责全面工作,落实课题的研究工作

潘春英:负责本课题实施阶段的教学案例

刘  仙:负责具体的研究和实施,做好阶段性的总结

李  颖:负责调查问卷的制定撰写调查报告

要亚光:负责调查问卷的制定撰写调查报告

王晴:负责问卷发放、回收与统计

徐春艳 李文田:负责研究资料的核实整理

2、织课题组成员进行学习

(1)组织课题组员学习了课题立项通知书和课题评审书,通过学习了解了课题立项后需要做的工作以及相关时间要求,课题组成员统一了思想和研究思路。

(2)织课题组成员进行理论学习

组织课题组人员参考了相关文献,通过理论的分析、实验研究和思辨的方法阐述培养学生有效课堂朗读的重要性。认真学习课题申请评审书, 更进一步理解课堂朗读有效性培养的重要性。 研读《人教版语文新课程标准》、吴忠民老师的《构建高效课堂的理念与方法》、孙杰远、叶蓓蓓老师的《有效教学的设计原理、策略与评价》和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中的相关内容。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

第二阶段   实施阶段  (2019.8-2020.4)

1、设计调查问卷,完成调查报告

为了更好完成《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课堂朗读能力的有效性研究》的课题研究工作,我们向我校三至六年级学生和教师发放了调查问卷表通过反馈的信息,我们进行了汇总、分析、整理,现将调查活动进行简单总结。

2019年7月,我们我校3至6年级学生100名,教师4名。进行第一次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04份,收回问卷104份,且全部问卷填写规范,有效。问卷包括教师用、学生用种问卷,教师用问卷20道单选题,学生用问卷17道选择题。学生的问卷:从学生的朗读时间、习惯、方式以及学生对朗读的态度上设计。教师问卷:侧重于朗读习惯方面”和“理解反应方面”两方面。

调查结论:通过本次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学生朗读的现状,发现了课堂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下一步我将以此为基础,进行研究和探索。

(1)、缺乏朗读兴趣 ,自觉朗读习惯未形成。

通过问卷调查显示,学生对朗读没有热情,兴趣不浓,朗读现状不容乐观,大部分学生不愿意展示自己的朗读,原因是因为胆子小,害怕读错。同时在朗读中还存在很多问题,让学生养成主动朗读的自觉性,提高朗读兴趣,是课题工作的重点。怎样让学生喜欢大声朗读出来,将是课题研究的一个难点问题。

(2)、学生不知“如何朗读”。

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的读书时间,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很少,朗读教学来去匆匆,如蜻蜓点水般,流于形式,教师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在初步理解基础上表达性朗读,读出感情,读出味道,读出情趣。

(3)、对朗读的要求教师没讲明确,让学生失去朗读的目标。

教师总是一味地要求学生朗读,可在课堂教学中读什么,达到什么程度,教师有时要求不明确,自然朗读的效果会受到影响。如:就一篇课文或一个具体的段落内容,要读出什么来?是什么意思?你有什么观点?……教师只有要求明确,孩子才会有目标的朗读。

(4)、缺乏对朗读的训练,让学生找不到正确方法。

朗读不是与生俱来的习惯,必须经过后天的训练。如果教师没有对学生在朗读方面做过专项训练,学生不会朗读也就不足为奇了。教师在学生朗读完后,发现不足,及时点拨指导,给予鼓励,提出更高要求,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朗读的规律,学会朗读的基本方法,再通过比较、示范、评价等多种朗读方式,吸收、改进、提高,要让学生了解朗读要在深入分析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方面多下功夫,经过自己的反复实践,才能真正掌握好。

 

经过近一年“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课堂朗读能力培养的有效性研究”的切实有效的开展研究。我们有了一定的收获,但是仅仅感觉是不够的,还要研究数据,研究对比分析,这就要求我们又一次进行调查,于是2020年4月我们再一次进行了《中高年级朗读能力现状》的调查报告,问卷依然对高年级3至6年级学生100名,语文教师4名进行调查,问卷悉数收回并进行了统计分析,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呈现 。

调查结果表明,90%的家长反映孩子能够积极主动的朗读。在这段时间里, 92%的学生反映,实施朗读后,他们课堂更有秩序了,教师教授的课程听得更加透彻了,布置的课内练习完成效果和兴趣明显提高。

            朗读实施前情况统计(3-6年级)

内容

朗读习惯方面

理解反应方面

 

专注

朗读

主动朗读

 

朗读

情况

朗读

效果

老师布置任务后

A

B

C

A

B

C

A

B

C

人数

35

12

27

20

43

4

23

24

14

33

 

35

11

1

46

1

 

 

 

朗读实施后情况统计(3-6年级)

 

内容

朗读习惯方面

理解反应方面

 

专注

朗读

主动

朗读

 

朗读

情况

朗读

效果

老师布置任务后

A

B

C

A

B

C

A

B

C

人数

35

12

27

20

43

4

23

24

14

33

 

35

11

1

46

1

 

注:理解反应方面  A指准确  B指流利  C指有感情

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通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以及朗读习惯,我们改革朗读能力的形式与内容,设计朗读能力的模式与规则以及策略与方法是行之有效

首先、克服了学生上课不喜欢朗读的心理障碍,消除了他们上课不认真朗读影响学习的成绩。

其次、课堂上,学生能基本做到按要求朗读并认真去思考。在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学生之间更加团结,学生能畅所欲言,心情愉悦,乐于思维,敢于表达。

最后、激活学生朗读的兴趣,变学生的被动朗读为主动朗读。使他们把朗读作为每天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他们的习惯行为。

朗读课题的研究,使学生能够课堂活泼,认真朗读,积极思考问题,有调理的表达。虽然我们该项课题研究即将结题,但我们对于学生朗读的探讨和实践一直在延续。我们将踏踏实实地工作,深入研究,在教学科研之路上走出一片崭新的天地。

(5)、调查后发现的问题

通过对该课题近一年的研究和实践,我们课题组成员每个人都受益很多。调查结果表明,90%的家长反映孩子能够专心倾听家长和小伙伴讲话,并能够认真思考,有针对定性回答问题;95%的教师反映学生上课能够认真听讲,学习质量也得以提升了。在这段时间里。92%的学生反映爱学习了,他们做作业以及考试觉得不困难了。但在继续深入研究与实效操作反思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与困惑,如:

、在操作过程中发现实施朗读操作模式还是比较简化,不够完善,缺少具体的指标性及量化细则。

究过程中,个案跟踪需要更要细化,使研究实验过程的效果不够彰显。

、要注意不同学生的差异性,通过研究可以看出还是有部分学生没能很好地进行朗读,因此,对这部分学生的指导还应继续改进。

、朗读习惯的养成需要每天不间断进行有意识的训练,需要持之以恒。仍然有部分学生缺乏恒心,在教学过程中仍要注意采取多种有效的激励策略,不断鼓励学生树立信心,持之以恒的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学生认真朗读的习惯并不是朝夕养成的,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坚信:只要我们重视学生朗读习惯的培养,善于捕捉教育契机,更要适时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做到专心朗读,主动展示朗读,倾听教师的朗读,倾听同学的发言,从而积极地有意义地参与教学活动过程,长期坚持,自然学生就能逐步养成专心、自觉朗读的良好习惯。虽然我们该项课题研究即将结题,但我们对于学生朗读能力培养的探讨和实践一直在延续。我们将踏踏实实地工作,深入研究,在教学科研之路上走出一片崭新的天地。

根据调查情况,完成调查报告。深入课堂,有针对性的开展一系列朗读课例研究,交流成果与经验,对研究成果进行检验,探索出小学课堂朗读的教学策略;总结研究成果,撰写相关论文。

    本研究是我在研读大量著作文献后,结合课堂教学课例对小学语文朗读能力培养的问题、原则、方法和技巧进行了探究分析。按照课文体裁类型和课题研究将研究过程分为了五类——寓言故事朗读、古诗歌朗读、现代诗歌朗读、散文诗朗读和童话故事朗读五类。

    为了追求课题研究的有效性,我以自己所任年级的班级为研究对象主要针对典型课文进行小学语文朗读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设计。通过我校我班学生的实际朗读现状和问题,参考我校教师的教研问题公开课,然后充分依据新课程标准和有效教学的理论的原则和方法技巧指导,结合学情和教材等多方面因素对自己的教学设计中小学语文朗读能力的培养进行反思和反复修改并进行真实的教学实践,认真反思课堂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后对同一课进行多次的修改和实践的过程。

在教学实践研究的过程中,我以小学段《陶罐和铁罐》为实践研究蓝本,整体分析研究过程中的问题解决过程和实践效果以及课题研究的发展方向。

第一次课堂实践 地点:满城区实验小学 年级 教师:潘春英

课题:《陶罐和铁罐》  

(一)、课题教学片段:

朗读课文第1——10自然段,整体探究陶罐和铁罐的对话交流过程和感受时间的变化。

师:读课文第1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生1:铁罐很骄傲,陶罐反之应该是谦虚,故事的发展是铁罐奚落陶罐。

生2:国王一词说明时间会发生变化。

师:通过读第1自然段,我们知道了铁罐是骄傲的,陶罐是很谦虚的。所以在朗读课文第2——8自然段陶罐和铁罐的对话时,我们要仔细体会这种神态语调语气,理解陶罐和铁罐的形象特点。

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师:整个对话分为几个过程?

生3:两个过程:奚落过程和恼怒过程。

师:恼怒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是表现哪方面内容的?

生4:恼怒是发火、恼火和发怒,情绪很激烈。

师:咱们同学总结的很好,那能不能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把握这种情绪变化呢?现在分组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把握陶罐和铁罐的神态和语气。

学生分组分角色朗读,教师巡视指导朗读的神态语气语调。

师:刚才咱们同学分组读得都挺好,现在找一组同学上来表演一下,底下同学观看评议。

一组同学确认角色表演,教师旁白。

师:现在我们来评议一下同学们的表演。

生5:神态把握有点和课文里的不一样。

生6:老师语气语调很平淡,老师您能给示范一下吗?

师:同学观看很仔细,现在老师给示范一下,同学们比较观看。

教师范读,学生观看评议。

生7:分角色朗读就是要进入角色之中啊!

生8:角色朗读要注意朗读的神态语气和语调。

生9:我明白了角色的语气语调,我们这一组可以表演一下吗?

师:可以。

学生分角色表演,教师旁白,同学观看评议。

生10:这组同学的表演对陶罐和铁罐的语气语调把握的很好,我们也要表演一下。师:观看很仔细,兴趣很高涨,好,可以。

学生分角色表演,教师旁白,学生比较观看评议。

师:刚才我们三组同学分角色朗读了陶罐和铁罐的对话过程,在朗读的过程中我们把握理解陶罐和铁罐的神态、语气和语调,也很好的理解和体会了陶罐和铁罐的形象性格特点。对话最后的结果你有什么样的理解?

生11:结果是谦虚的陶罐不再理会骄傲的铁罐,时间会证明一切。

师:时间会给陶罐和铁罐带来不同的结果。首先是什么样的时间呢?在这里时间是连接对话与结果的词语,这段也是过渡段。谁能读一下这个段落,看看时间发生了什么?

抽学生朗读过渡段,学生倾听。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对比倾听。

学生齐读课文,抓住关键词感受时间带来的变化。

生12:关键词:王朝覆灭、宫殿倒塌、荒凉废墟和厚厚尘土。

师:同学们找的真对,从这些词语中我们体会到了时间的变化

(二)课堂朗读解决问题过程

1、整体朗读课文,整体理解课文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首先解决的是整体朗读课文,通过整体朗读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课文内容。整体朗读的进行是通过带问题朗读课文,通过给出问题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边朗读边思考边体会,形成初步的朗读体验和理解,为后续的课文朗读理解做好基础和铺垫。例如这节课的整体朗读就是在朗读的过程中探究陶罐和铁罐的对话过程和时间变化,这个问题的抛出直接会让学生有意识有目标在朗读的过程中对陶罐和铁罐的对话过程进行重点的朗读理解与体验,达到疏通课文的效果。就本课的效果而言学生通过带着问题整体朗读课文,对陶罐和铁罐的对话过程有了初步的了解和体验,为后续的分角色朗读理解课文做好了基础和铺垫。 

2、自主朗读课文,深入理解探究

通过学生整体朗读课文和整体理解课文之后课堂教学开展的是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在自主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探究课文内容,找到学习的困惑和障碍,教师课堂集中解决问题。例如在这节课中,学生通过自主朗读课文了解了陶罐和铁罐的对话过程以及对于神态语气有了深深的体会,教师根据学生的自主朗读学习自然流畅转入到对对话的语气语调和神态的体验上来。在教学环节上也自然就转入到分角色朗读体验对话的过程中。

3、分角色朗读体验

角色进入是最好的理解课文的方式。这节课的教学方式是以读代讲进行的,所以用分角色朗读是最好的理解课文的方式。在分角色朗读课文的时候,学生会自然进入到角色中,模仿着角色的语气语调和神态进行对话。通过分角色朗读对话最后也就达到了对角色的性格特点的认识。例如在这节课中的分角色对话分两步进行。首先是学生分组分角色朗读,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的朗读的语气语调和神态。也就是自主合作小组内朗读练习,在练习中小组自主合作探究朗读的对话内容与特点,教师通过点拨和指导加强学生对对话的理解与体验。其次是分角色朗读表演,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练习,然后学生上台表演分角色朗读对话,学生将自己纳入到角色之中,用自己的语言语气语调和神态将角色活灵活现地表演出来,底下教师和学生观看倾听比较学习,找出优点和缺点进行综合学习。

4、教师示范朗读     

教师示范朗读是教学环节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教师示范朗读不仅给学生示范的是生字词语和句子的标准朗读,也是对语气语调和神态的一个标准示范朗读。例如这节课中教师的示范朗读不仅是对于几个难认词语的示范朗读,重点是对于陶罐和铁罐对话的语气语调和神态的示范朗读,通过教师的示范朗读学生结合自己的朗读比较把握学习认识了陶罐和铁罐的对话的语气语调和神态,深入体验理解了陶罐和铁罐的性格形象特点。同时学生通过教师的示范朗读的倾听与观看比较学习在对于自主朗读上也就大胆放开,能够根据课文的角色特点大胆地进行朗读,也提高了朗读的兴趣。

(三)课堂朗读问题解析

1、课文朗读信息不能完整地综合与表达。

首先是在朗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对于课文的信息综合不能顺利实践,具体在于带着问题朗读课文,有些学生做不到边朗读课文边思考问题,或者就是太生硬不流畅,需要教师的提醒,而提醒又影响了朗读的效果。朗读完后对于朗读理解的信息不能用自己的语言顺利和完整地表达出来,更多的是需要教师的给太多的牵引和提示才能完成。这些朗读学习习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发展。这也就给了我一个新的研究发展方向:如何让学生养成完整顺利表达朗读信息的能力。

    2、课堂朗读中不能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朗读的过程是一个思考学习的过程,在朗读的过程中,朗读不能仅仅停留于简单的故事朗读,朗读要向故事的思考学习中发展。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应该积极地去朗读思考学习课文内容达到深入理解和发展。但是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却是缺乏主动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在朗读学习语文课文中,学生不能发现自己要学习的问题和解决的问题,不能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和整理材料。对于课文的认识单一化和片面化,对于信息不能有效整合,不能用发展的思维去整体理解学习课文知识内容,这也是学生语文学习走不远的一个原因。

3、学生缺乏自主朗读学习活力。

朗读的长远发展在于自主朗读的兴趣。但是在本节课中却发现学生对于自主朗读缺乏一种活力和兴趣。学生的朗读必须教师给予太多的自主朗读动员和太多的朗读铺垫,而教师的活动太多,就占据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活动实践的时间。而学生自己却是很难从课文朗读中寻找到自主的朗读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

这个问题作为以后教学活动的一个磨合,磨合中给学生作为主体活动的机会,充分作为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一个突破口

4、学生朗读习惯有待加强。

良好的朗读来自于良好的朗读习惯,朗读习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朗读效果。这节朗读课中学生存在的朗读习惯问题是:朗读实践不扎实,有同学浅尝辄止,缺乏深入朗读的勇气和兴趣;朗读基础薄弱,缺乏对朗读的整体把握;在朗读的过程中存在着朗读注意力不集中、小动作过多;朗读的语气语调神态不能够切实把握,有笑场的习惯。这些朗读习惯都制约着学生的朗读发展,影响着学生的语文朗读学习。

(四)课堂朗读能力培养进一步改进设计

1、针对课文朗读信息不能完整地综合与表达的问题,我的改进设计一是在带着问题朗读课文上首先加强课文的预习学习,让学生对于课文的学习多多了解,为课文的再学习打好基础。其次是细化课文问题,提高问题的识别度与兴趣化,让学生能够容易并乐意去学习朗读课文,有意识地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二是在处理朗读后的表达上加强示范引领,首先可以教师进行示范表达,学生进行模仿练习,其次可以选择那些语言表达清晰,能力较强的学生进行表达示范学习。三是教师要善于给予朗读引导和补充,帮助完成朗读表达。

2、针对课堂朗读中不能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问题,我的改进设计一是带动学生拓宽思路,多方面,多角度的思考和解决问题。朗读不能读死书和死读书,那样的结果就是机械读书,最后结果是缺失兴趣而走向厌倦和枯燥。二是培养学生朗读时的问题思考意识,让学生能够边朗读边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在朗读的过程中产生读书兴趣而喜欢读书乐意读书。

3、针对课堂学生缺乏自主朗读学习活力的问题。我的改进设计是加强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做到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作为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进行实践学习活动,教师进行积极的课堂引导活动。

4、针对学生课堂朗读习惯有待加强的问题。我的改进设计是教师在进行课堂朗读教学的过程中,一是教师要做好朗读示范,为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做好表率示范,为学生把握理解课文的语气语调和神态感情做好引导。二是要加强培养好学生的朗读习惯的引导。扎实朗读实践,鼓舞学生深入朗读的勇气和兴趣;巩固学生朗读基础,加强引导集中注意力朗读。

   第二次课堂实践    地点:满城区实验小学  三年级

课题:古诗《清明》  

(一)、课题教学片段: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清明》,小组合作学习生字和词语

师:读了这首古诗,你学会了哪些生字和词语?

生1:“魂”、“牧”、“遥”,“清明”、“断魂”、“酒家”、“何处”、“牧童”、“遥指”。

师:好,咱们同学学习的不错。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这些生字?

学生朗读古诗中的生字词语,整体感知课文生字词语。

师:好,刚才咱们同学读了这些生字词语,那么谁能说说课文抓住了哪些景物描写清明时节的景色的?

生2:雨、路、行人、牧童和杏花村

师:刚才这个同学找的不错,所有的景物名词都给找到了。那这些景物是什么样子的呢?哪位同学能用相应的形容词给描述一下?

生3:纷纷而下的雨、泥泞的道路、疲惫的行人、放牧的牧童、遥远的杏花村。

师:描述的不错,读到了这些形容词修饰语,你应该知道了清明时节是一个什么样子的景色了吧?哪位同学能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清明时节里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生4:清明雨季,疲惫的行人向放牧的牧童问哪里有酒家?

师:为什么是问酒家?而不是问饭店、客栈或者哪里有吃的呢?

生5:老师,用饭店或者哪里有吃的不通顺,客栈好像通顺能用,“借问客栈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师:对,从句子通顺与否这方面来说说得不错。别的同学还有补充吗

生6:老师如果行人还要赶路扫墓的话就不应该找客栈的,还得赶路,可是小组很疲惫、很累和很冷,需要喝点酒暖和一下,提一下力气和信心,所以酒家用的正确。

师:你怎么知道喝酒可以暖和提神的?

生6:我爸干完活很累的时候就喜欢喝点酒提提神,暖和暖和。

师:好,结合实际理解故事内容,不错。酒家也从侧面衬托了路上的行人很疲惫很累。好,现在我们根据刚才的诗文理解进行古诗文朗读,重新体会一下诗人的感情和古诗内容。

学生朗读古诗,教师巡视指导。

师:刚才读了古诗,了解了古诗的内容,理解了诗人感情,那么谁能有感情地朗读一下古诗?

生7:我来读一下。

学生朗读,师生倾听评议

师:刚才生7读了古诗,感情体会的怎么样?哪位同学能说一下吗?

生8:老师,他读诗怎么这么高兴啊?

师:嗯?是吗?那就应该是很喜欢这首古诗吧。那好你能来读一下这首古诗吗?

生8:好吧。

学生朗读古诗,师生倾听评议

师:嗯,不错把古诗的感情韵味给读出来了。现在老师给范读一下古诗,学生们倾听评议下。

教师范读,学生倾听。

师:好,老师刚才给读了一下,现在咱们小组合作朗读古诗,要读出古诗的感情韵味和朗读成诵。

学生小组朗读古诗,教师巡视指导。

师:现在小组比赛朗读诗歌,数背诵最好,哪一组能来背诵?

小组1:我们来背诵

小组1背诵,其他组学生倾听

师 :背的真好,还有小组会背诵吗?

小组2:我们组也会

看来咱们同学通过刚才的学习已经会被这首诗了,但是背诵不是关键,关键背诵时候你能够体会到诗人的感情,这是我们学习古诗的关键。小组2背诵,其他组学生倾听。

(二)课堂朗读解决问题过程

1、自主朗读学习课文生字词语

这节课堂实践活动中首先运用朗读的方法解决的是课文生字词语的问题,分三步进行:第一是在预习朗读学习的基础上再次自主朗读古诗学习课文生字词语,初步感知课文生字词语。第二步是小组合作朗读学习古诗中的生字词语,整体感知学习课文生字词语。第三步是自主朗读古诗,在古诗朗读的过程中朗读理解学习生字词语,并将生字词语植入到课文情境中理解学习课文生字词语。例如《清明》这课,首先自主朗读感知课文的“魂”、“牧”、“遥”,“清明”、“断魂”、“酒家”、“何处”、“牧童”、“遥指”等生字词语,然后学生合作朗读探究生字词语的意思,最后是将这些生字词语作为古诗的意象纳入到古诗的理解之中去,在理解古诗内容的基础上理解生字词语的意思。

2、整体情景体验朗读

在这节课堂实践教学活动中其次运用整体情景朗读体验朗读进行理解古诗学习。整体情景体验朗读是在整体理解生字词语的意象内容之上,将这些词语整体综合到古诗内容上,形成一个有趣的情景古诗进行整体朗读,综合理解学习。例如在这首古诗的朗读中,学生边朗读边理解古诗中的词语意象,并将古诗朗读成一个故事理解想象学习。清明雨纷纷而下,疲惫的行人行走在泥泞的道路上,向放牧的牧童问哪里有酒家,牧童指着遥远的杏花村。朗读纳入到情景体验之中,让学生朗读出古诗中意蕴,提高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和朗读兴趣,形成古诗学习的初步模式。

3、小组合作朗读诗歌

这节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的第三步是小组合作朗读诗歌。小组合作朗读学习诗歌的过程是:第一是全部学生齐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内容。第二是小组内部自主合作朗读,合作探究学习古诗内容,形成小组朗读风格。第三是小组比赛朗读诗歌,比较倾听探究学习,巩固优势,寻找不足,合作学习。这部分内容教师要给学生说明第一步重点在于整体感知诗歌。第二步要合作朗读形成小组的学习风格。第三步要说明白比较学习补充自己的学习不足。

4、教师示范朗读诗歌

教师示范朗读诗歌是古诗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教师示范朗读诗歌是给学生一个朗读标准,这个标准不仅在于给学生示范朗读生字词语,更是对于古诗的情景和感情以及诗歌韵律的示范朗读。学生通过对于教师的示范朗读的倾听比较学习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情景感情以及韵律。例如这节课中教师的示范朗读不仅示范朗读诗歌字词语句,而且在示范朗读诗歌的过程中将清明节的故事情景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给朗读出来让学生倾听体会比较学习。在古诗学习的过程中,情景想象体验朗读是最好的诗歌理解方法,而教师的示范朗读要达到这一要求才能达到学习的有效性。

5、学生古诗朗读成诵

古诗最后的学习呈现方式是背诵。背诵分为机械式背诵和理解式背诵。机械式背诵就是死记硬背,最后也能背会,但结果是以丧失语文学习兴趣为代价。最好的方式是朗读成诵。在积极学习古诗的基础上,理解想象式朗读古诗最后达到朗读成诵的要求。通过一步步的兴趣牵引最后达到背诵古诗和理解古诗的学习目标。

(三)课堂朗读的积极变化

1、朗读习惯得到培养。通过这一系列的朗读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朗读体验,学生在朗读古诗的过程中,朗读习惯得到明显的提高和改善。首先学生能够踏踏实实去朗读实践,并且能够深入朗读,不再是浅尝辄止,笑场的现象也得到有效的改正。其次是学生正在有意识地加强自己的朗读基础,积累自己的朗读经验,能够自主去学习语文。第三是在朗读的过程中朗读注意力不集中、小动作过多等现象日益趋少,渐至于无。 

2、朗读兴趣得到提高。在这节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通过课堂的朗读实践学习,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朗读诗歌,表现出了极大的朗读兴趣。在朗读中做到了能运用多种朗读方式去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诗歌。现在朗读的变化是课堂的朗读主体从教师转向了学生,学生的朗读转向了愿意朗读和乐意朗读,能积极主动根据教师的主导进行课堂朗读学习活动。

3、朗读能力得到提升。在这节课堂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很大的进步,朗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首先学生能够通过自主朗读学习课文生字词语,能够通过自主朗读、小组合作朗读和联系课文朗读学习,掌握学习课文的生字词语。其次是通过整体情景体验朗读诗歌,理解掌握了诗歌内容。学生能够将情景体验与课文朗读有效结合起来理解学习课文。第三是能够小组合作学习朗读诗歌。课堂是学生的课堂,课堂的活动主体是学生,学生应该在课堂学习实践运用小组合作探究朗读的方式进行学习,而这节课中学生充分运用了小组合作探究朗读的学习方式学习理解了诗歌的内容,掌握了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第四是对待教师示范朗读诗歌这一教学方式上,学生不仅倾听注意力得到集中,而且学会了有意识的比较学习,寻找不足,走向提高。最后是学生能够朗读古诗成诵,而不是机械式的死记硬背。

 (四)课堂朗读的问题诊断

1、这节课堂教学朗读存在一个方向性的问题。由于本班学生朗读基础差,在朗读的过程中对于朗读的标准把握不住,不知道朗读到什么样的地步就可以了,这个问题间接影响着学生的朗读的积极性和朗读兴趣。例如这节课因为学生没有掌握朗读的标准和教师对朗读目的的介绍不及时,学生的朗读存在着模糊感,有几个差生甚至出现了厌烦感。

2、第二个问题在诗歌的情景交融朗读中,学生缺乏整体把握朗读与诗文情景理解的能力,这是一个朗读理解的硬伤。朗读与诗文情景理解是互为一体的,学生在朗读学习中应该掌握这个能力,这关系着学生的朗读兴趣的产生的问题。这个问题如果产生朗读阻碍,直接影响着学生朗读兴趣。

(五)课堂朗读的进一步改进设计

1、针对朗读标准的问题,首先介绍的就是新课程标准说的: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一是正确,正确的标准是能够正确朗读生字词语和语句篇章,朗读最后如果没有生字词语语句篇章的错误就是朗读正确的标准完成。第二是流利,流利的标准是在朗读生字词语语句篇章的时候没有磕绊的现象出现就是流利朗读,当朗读非常顺溜和非常痛快的时候就是流利朗读,流利朗读是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痛苦。第三就是有感情,有感情就是在朗读的过程中让直接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进行碰撞,最后达到一种契合,能够理解作者的感情,这就是有感情朗读的标准。其次的朗读标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根据新课标进行教师示范朗读和小组比赛朗读朗诵方式进行教学。教师的示范朗读是给予学生一种示范朗读标准,对照标准比较学习,寻找不足,弥补不足。小组比赛朗读是小组合作朗读学习,在朗读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标准。

2、针对于在课堂情景交融教学朗读实践中学生缺乏整体把握朗读与诗文情景理解的能力的问题。我的设计第一是整体朗读理解课文,继续培养学生整体朗读课文的能力,在整体朗读的过程中,整体理解课文内容。第二是将课文情景内容用生字词语朗读进行细化拆分,在理解学习生字词语的基础上理解课文情景内容,因为情景内容的基本表现形式就是生字词语。第三就是在整体把握朗读与诗文情景理解上,教师发挥课堂主导作用在关键处借助诗文朗读和诗文诗意理解给予提示指导。

 第三次课堂实践    地点:满城区实验小学  三年级

课题:现代诗《童年的水墨画》  

   (一)教学片段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1节诗歌,小组合作学习生字和词语

师:读了这节诗歌,你学会了本课的哪些生字和词语?

生1: 墨 染 竿 腾 碎 水墨画 垂柳 钓竿 扑腾

师:好,咱们同学确定学会了这些字词?

生(合):都会了。

师:既然都会了,那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这些生字词语,看看掌握得怎么样?

学生朗读课文生字词语,整体感知课文生字词语。

师:好,刚才咱们同学读了这些词语,都掌握的不错。既然都掌握的不错那么可以继续接下来的学习了。学习之前,咱们先朗读一下这一节诗歌,看看有什么感觉?

学生朗读诗歌,教师巡视指导。

师:读完了,有什么感觉?谁能说说?

生2:读不懂,不知道说的什么。

师:不懂啊?那就对了。诗歌是由一个个意象来组成的,需要我们理解诗歌内容,然后串联故事。现在咱们再读课文,看看里面都是什么内容?有哪里是不懂的?

学生朗读诗歌,学生巡视指导。

师:有什么问题吗?哪个同学能给说说?

生3:老师,第一句用的什么修辞?

师:有拟人,有比喻。溪水当做镜子是比喻, “梳妆”一词又是拟人的修辞手法。这句有什么样的意象词语?

生4: 垂柳 溪水 梳妆 镜子 山溪 绿玉带 平静

师:景色中的景象词语说的不错。那么谁能描述一下这个景象?

生5:溪边绿水图

师:还是挺精辟的,就是溪水边的绿色图。还有什么是绿色的吗?

生6:人影,人影也被溪水染绿了。

师:说的挺好,这也是说明了溪边水很绿。这幅图里只有绿色吗?

生7:还有红色,红蜻蜓是红色。

师:绿水加红蜻蜓像一个什么?

生8:老师,像花。

师:对就是像花,那么在这花间溪水边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呢?

生9:钓上来的鱼儿把溪水里的人影打碎了。

师:说的不错。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9:草地上有鱼,肯定钓上鱼来了。鱼出水把人影打碎了。

师:好,理解的不错,说的不错。也就是说,读诗要把诗歌读完再去理解。有时候原因的语言被放在了后边。那么现在孩子们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10:高兴。从笑声一词看出来的。

师:现在我们理解学习了这节诗歌,好我们再来有感情读一下这节诗歌,说说整节诗歌的内容,看看你能体会到什么?

学生有感情朗读诗歌,教师指导。

师:刚才读了诗歌,咱们同学都了解了诗歌内容。现在老师来示范朗读一下,同学们比较倾听评议。

教师示范朗读诗歌,学生比较倾听。

师:刚才老师朗读了一下诗歌,同学们也倾听了。现在咱们同学在比较着刚才老师的朗读,再重新朗读诗歌,待会儿比赛朗读。

学生朗读诗歌,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比赛朗读诗歌。

师:诗歌朗读了这么多遍,你理解了这节诗歌的内容了吗?那么谁能说一下这节诗歌的主要内容?

生11:这节诗歌描写了溪边绿意盎然的景色,在这美丽的景色里,有孩子们在钓鱼,并且钓到了一条鱼,然后快乐地笑了起来。

师:说的不错,基本把故事内容表述出来了。那么你体会到了什么样的感情呢?

生12:孩子们好高兴,好快乐,好幸福。

师:说的不错。《溪边》就是说的溪边钓鱼的故事,表现了孩子们的幸福快乐的感情。好根据刚才的学习理解,咱们同学们把《江上》这节诗自主合作探究一下,学习方法和刚才一样。

(二)课堂朗读解决问题过程

1、这节课堂教学实践活动解决问题的过程是解决朗读标准的问题,首先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培养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一是能够正确朗读课文生字词语和语句篇章。在这节课中通过自主朗读和整体朗读学习了课文的生字词语在解决生字词语之后就正确整体朗读课文,这里的问题是学生还是不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出现磕绊不顺畅的现象。第二解决流利朗读的问题。流利朗读课文的解决方法是小组合作朗读、情景体验朗读和整体朗读三种方式进行。小组合作朗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解决朗读障碍,达到初步理解学习课文的效果。情景体验朗读在于让学生边朗读边体验,情景交融理解课文内容。最后是在整体朗读中达到整体理解课文的效果。通过这三种朗读方式最后可以达到流利朗读课文的效果。流利是让朗读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痛苦的厌倦。第三就是有感情朗读课文。这是一个难点。有感情朗读课文就是在朗读的过程中直接地与作者的感情进行碰撞,最后达到一种感情契合,能够理解作者的感情,这就是有感情朗读的标准。达到这个标准我采用的方式是教师示范朗读和情景体验朗读两种方式,通过教师直接的感情示范和自我的情景体验来进行有感情朗读。

2、这节课堂教学实践活动解决的第二个问题是在课堂情景交融教学朗读实践中学生缺乏整体把握朗读与诗文情景理解的能力的问题。《童年的水墨画》作为一首现代诗,诗歌意象颠倒次序,隐晦难理解。所以这节课堂教学我采用整体把握朗读与诗文情景理解的方式进行理解朗读学习课文。首先是整体朗读理解课文,在整体朗读的过程中,整体理解课文内容,标注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小组合作朗读学习。第二是在课文情景内容中细化拆分生字词语,在理解学习生字词语的基础上理解课文情景内容,用生字词语凸显课文表现的情景内容。第三就是在整体把握朗读与诗文情景理解上,教师发挥课堂主导作用在关键处借助诗文朗读和诗文诗意理解给予提示指导。

(三)课堂朗读的积极变化

1、针对朗读标准的问题,学生能够按照新课程标准进行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一是能够正确朗读生字词语和语句篇章,朗读最后能够做到没有生字词语语句篇章的错误,并且能够小组合作朗读学习。第二在朗读生字词语语句篇章的时候没有磕绊的现象出现,能够流利朗读课文,朗读效果非常顺溜,自觉把流利朗读是一种享受。第三能够有感情朗读课文,在朗读的过程中能与作者的感情进行碰撞,能够理解体会作者的感情。在自主朗读学习课文中,学生的朗读习惯得到改善,朗读兴趣得到提升,朗读能力得到极大的进步。

2、这节课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能积极地进行运用多种朗读方式进行整体把握朗读与诗文情景理解式的课文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理解明白了《童年的水墨画》这首现代诗意境内容。首先对于整体朗读理解课文,在整体朗读的过程中,能够整体理解课文内容。第二是能够自主在课文情景内容中细化拆分生字词语,在理解学习生字词语的基础上理解课文情景内容,用生字词语凸显课文表现的情景内容。第三就是在整体把握朗读与诗文情景理解上,通过教师发挥课堂主导作用在关键处借助诗文朗读和诗文诗意理解给予的提示指导,能够自主理解学习课文。

(四)课堂朗读尚待改进的环节

1、良好的朗读习惯要自觉养成。在朗读实践过程中要自觉积累朗读经验和感受朗读体验。学生能够踏踏实实去深入朗读实践,不要是浅尝辄止,朗读是一种享受,而不是笑场,要在朗读的过程中寻找朗读的意义,让朗读成为语文学习的一种常用的重要手段。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加强自己的朗读基础,自觉养成自己的朗读习惯,能够自主合作探究去朗读学习语文,在朗读的过程中要保持朗读注意力的集中,不要发生与朗读无关的小动作过多等现象。 

2、朗读兴趣要继续提升与保持。在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学生要保持积极主动地去朗读学习课文,在朗读中将朗读实践活动与朗读兴趣综合相互作用,以兴趣去朗读,在朗读中发展寻找朗读兴趣。在朗读中做到能运用多种朗读方式去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语文课文。让学生的朗读不在是机械式的朗读,而是转向愿意朗读和乐意朗读,能积极主动根据教师的主导进行课堂朗读学习活动。

3、朗读能力还要提升和发展。在实践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能够通过自主朗读学习课文生字词语,能够通过自主朗读、小组合作朗读和联系课文朗读学习,掌握学习课文的生字词语。其次是要能整体情景体验朗读课文,能够将情景体验与课文朗读有效结合起来理解学习课文。第三是能够小组合作学习朗读学习课文。课堂是学生的课堂,课堂的活动主体是学生,学生应该在课堂学习实践运用小组合作探究朗读的方式进行学习。

以上研究,我总结了以下结论

(一)小学语文朗读能力的培养可以从培养朗读习惯、提升朗读兴趣和加强朗读实践三个方面进行培养。在这三方面中朗读兴趣是灵魂,朗读习惯是脊梁,朗读实践是血肉。三方面是互为一体,相互联系,紧密不可分割。朗读实践以提升语文朗读兴趣为出发点,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通过兴趣和习惯的培养加强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与实践锻炼。朗读兴趣可以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朗读学习课文,以兴趣为灵魂去朗读,在朗读中发展寻找朗读兴趣,在朗读中运用多种朗读方式有兴趣地去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语文课文,可以让学生不在机械式朗读,而是转向愿意朗读和乐意朗读,能积极主动根据教师的主导进行课堂朗读学习活动。良好朗读习惯的养成,可以让学生能够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去深入朗读实践,不再是浅尝辄止,不再是嬉皮笑脸,朗读习惯让朗读是一种享受,在朗读的过程中寻找朗读的意义,让朗读成为了语文学习的一种常用的重要手段。良好的朗读习惯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加强自己的朗读基础,能够自主合作探究去朗读学习语文。朗读能力的培养最重要的是朗读实践,在朗读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和朗读习惯,进而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

(二)小学语文课堂朗读能力的培养可以运用多种方法

即可以自主朗读、整体朗读、小组合作朗读、整体情景体验朗读、分角色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和小组比赛朗读等一系列朗读方法。例如在《陶罐和铁罐》这节课堂实践中就采用了整体朗读课文、自主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体验、教师示范朗读等朗读方法进行教学实践学习。这几种朗读方法的运用的最后效果是培养了学生的朗读习惯,提升了学生的朗读兴趣,尤其是在分角色朗读体验时,学生们能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朗读活动,展示自我的朗读习惯和朗读兴趣。在教师示范朗读的教学过程中对于朗读标准更是有了良好的对比与体验。例如在古诗《清明》这节课堂实践中对朗读方法进行了重点的探讨与运用。这节课中采用了自主朗读学习课文生字词语、整体情景体验朗读、小组合作朗读诗歌、教师示范朗读诗歌和学生古诗朗读成诵等朗读方法。这几种朗读方法的实践应用让学生诗歌学习形成了朗读模式化,学生能够通过朗读方法的运用很有兴趣和按部就班进行课文学习。《童年的水墨画》这节课堂实践重点让学生认识理解了朗读标准,朗读的效果在于目标的达到,建立一个学生能够了解的朗读标准,进行有效的指向性的朗读,激起学生朗读学习的兴趣,完成朗读实践学习。

(三)小学语文课堂朗读能力培养需注意的方面。

小学语文朗读能力的培养要充分树立好学生是课堂的活动主体,并且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努力创设轻松和谐愉快的人文气氛或令人耳目一新能够抓住学生注意力的课堂教学情境。这个教学情景要能够最大限度地吸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朗读学习的积极性。而对教师要求更高的是要具备如何引导学生用富有激情生动形象的语言朗读语文课文内容。

小学语文课堂朗读能力培养的指向性目的性要明确具体而且能带给学生思考的动力,甚至于深度思考,要深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究课文内容的欲望。俗话说“学启于思,思启于疑”而这个道理也适用于学生的语文朗读学习,在朗读学习的过程中要带着问题思考,深入理解体验课文内容。朗读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小学语文课堂朗读能力的培养的原则要遵循有针对性、新颖性、启发性、趣味性的原则。朗读能力的培养,朗读兴趣的激起和朗读习惯的养成就是要有目标的针对性,要有实践的新颖性,要深入发展的启发性和活动过程中的趣味性。朗读能力的培养的一个总原则是要让学生乐意朗读愿意朗读所以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要把握好朗读的各项原则,指导学生朗读,为朗读服务。例如在《陶罐和铁罐》课堂实践中就是把握了朗读的各项原则。首先这节课堂实践活动的教学方法是“以读代讲”,针对这节课的特点通过朗读课文来学习课文内容。其中的分角色朗读及表演就是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遵循了趣味性的指导原则。在分角色朗读的过程中,纳入“了解陶罐和铁罐不懂性格形象特点”这个问题来启发思考课文内容,深入理解体验课文内容。遵循这些原则的指导,在《清明》和《童年的水墨画》中,都采用了相似模式和朗读方法进行了设计,激起了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构建了学生的良好的朗读习惯。

第三总结验收阶段(2020.5-2020.6)

整理所有课题资料,总结研究报告,撰写相关论文,申请课题成果鉴定,准备结题。

研究的效果

(一)教师方面

我们在课题研究期间通过相关的学习、研究和课堂教学实践对语文朗读教育教学的观念有了很深刻的认识,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学行为更加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教育教学业务能力更是有了显著提高,并且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通过这个课题研究,我校语文学科组教师也从中获得收益,各个教师语文教学观念得到了更新深化认识,提高了我校语文学科组课题研究的凝聚力,激发了我校语文教师积极学习、深入实践和认真研究的兴趣和动力。

(二)学生方面

经过这个课题研究,学生语文学习开始变得认真起来,语文朗读学习有了质量的转变,从以前的机械式的朗读转向了兴趣朗读,朗读习惯也是变的认真细致和积极思考起来。语文课堂活动气氛也变得轻松、活泼,深深吸引了学生的朗读学习注意力,学生对语文朗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每次语文课学生都在在心理和知识上做好了充分的学习准备,从而能够迅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为整堂教学各项活动的顺利展开奠定良好基础。在课堂实践活动中学生能积极参与语文朗读学习活动,积极深入思考理解课文内容,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取得了有效的课堂学习效果。这个课堂的研究和实践使语文课堂更加充满活力,不仅初步形成了语文学习的高效课堂教学,更是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得到有效的提高,语文的学习习惯得到有效养成,语文学习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研究的成果

(一)核心成果

完成了《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课堂朗读能力的有效性研究》的研究报告

课题组通过研究探索出了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有效性的策略

1学语文朗读能力的培养可以从培养朗读习惯、提升朗读兴趣和加强朗读实践三个方面进行培养。在这三方面中朗读兴趣是灵魂,朗读习惯是脊梁,朗读实践是血肉。三方面是互为一体,相互联系,紧密不可分割。

2:小学语文课堂朗读能力的培养可以运用多种方法

即可以自主朗读、整体朗读、小组合作朗读、整体情景体验朗读、分角色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和小组比赛朗读等一系列朗读方法。

3:小学语文课堂朗读能力培养的指向性目的性要明确具体而且能带给学生思考的动力,甚至于深度思考,要深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究课文内容的欲望。

4:小学语文课堂朗读能力的培养的原则要遵循有针对性、新颖性、启发性、趣味性的原则。

二)其他成果

1、小学语文朗读能力的培养——以《陶罐和铁罐》的教学课例

2、小学语文朗读能力的培养——以古诗《清明》的教学课例  

3、小学语文朗读能力的培养——以现代诗《童年的水墨画》的教学课例  

4、《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课堂朗读能力培养的有效性研究》的调查报告

5、教学论文:《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的有效性》

             《 朗读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基础》

六、问题与启示

我校是一个区级学校,学生在语文学习上存在着浓厚学习兴趣和良好学习习惯缺失的硬伤。这个硬伤直接决定了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低下和后天不足,也就影响了学生的整体学习。解决这个问题从语文朗读开始,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读兴趣和良好的朗读习惯,提升学生的语文朗读能力,让学生都乐意去朗读,愿意去朗读,让语文朗读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此我的反思问题是如何让朗读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个习惯,如何将朗读纳入到我们的生活成长之中,如何用朗读构建我们的个人语文核心素养。朗读的培养与发展不仅仅是学校的语文学习任务,更是生命历程的任务。这个问题很大,但是在此后的学校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会把这个阶段的朗读习惯培养圆满,让她发挥余热延伸到校外的生活活动中去。

鉴于上述问题思考,结合我校中高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对语文朗读的认识面窄、语文学习发展思维单一、语文处理信息能力不强和因为羞涩不自信对朗读积极性不高。余下我进一步研究的实际问题是如何让朗读成为构建个人语文核心素养的工具和如何开展有效的课外朗读。这两个问题有很大的关联性,目的都是延续朗读的有效性。所以我研究主要理论就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理论,运用朗读构建语文核心素养的问题理论,课外有效朗读的问题理论。这些问题理论是小学生语文朗读能力培养的延伸,也是朗读习惯向生活化的延伸,拓宽生活学习认识面,在自主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技能和语文学习兴趣,通过体验学习提升学生语文交际表现能力和发展思维,构建好良好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年7月

[2]孙杰远 叶蓓蓓.有效教学的设计原理、策略与评价.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年8月

[3] 余映潮.语文教学设计技法80讲.广东省人民出版社,2014年3月 

 

编辑:罗白雪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1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河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实验小学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实验小学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