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 名
科 目
年 级
学 年
学 期
满城区实验小学制
课题:行走时怎样注意交通安全
教学内容 |
行走时怎样注意交通安全 |
课时安排 |
2 | |||
学情分析 |
学生们喜欢和同伴进行交流,喜欢游戏活动,喜欢在活动中展示自己。 | |||||
教学目标 |
知识 技能 |
让学生在交流活动中认识一些常见的交通标志。 | ||||
过程 方法 |
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体验交通规则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地遵守交通规则。 | |||||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
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学得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
| |||||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体验交通规则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地遵守交通规则。 突破方法:让学生在交流活动中认识一些常见的交通标志。 | ||||||
教学难点: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体验交通规则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地遵守交通规则。 突破方法:让学生在交流活动中认识一些常见的交通标志。 | ||||||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
设计意图 | |||||
教学导入 一、活动准备: 1、学生准备游戏活动所需的各种玩具车辆(自行车、汽车)。 2、精心布置活动场景。 3、学生收集各种交通标志(照片或图片)。 4、活动涉及的相关课件。五、课堂活动实录: 二~展开联想,揭示活动主题 1、师:孩子们,今天我们要开展一次有意思的活动。我们将全班分为8个组进行比赛,你们有信心吗? 生:有信心! 2、师:很好!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 生:老师,我知道这种标志,就是红绿灯。红灯亮了,车辆和行人就得停下来,绿灯亮了,人们就可以走了。 教师拿出信号灯标志:是这个吗?谁能编句儿歌来说说信号灯的作用。 生1:红灯停,绿灯行,黄灯请你等一等。 生2:红灯停,黄灯等,绿灯才能向前行。 师:孩子们真是编儿歌的小能手。(在黑板上板书:红灯停,绿灯行) 师:认识了红绿灯,我们还要知道自己应该走哪条路,这就要知道每条路的名称。孩子们,看看这个十字路口,你认识这些道路吗? 生:我知道画了斑马线的是人行道,是行人走的地方。 师:你真会观察!(在地上写字:人行道)你能给大家走一走吗? 学生表演过马路的情景。 生:我知道马路两边是自行车、三轮车道。 师:骑自行车的孩子知道了吗?这才是你们的道路,我们称为非机动车道。(在地上写字:非机动车道) 生:我还知道中间的是汽车道。 师:你真能干!(写上:汽车道) 4、师:各位司机朋友,各位行人,还有骑车勇士们,现在你们知道自己应该走的位置了吗?你们能在信号灯的指挥下给大家表演一下吗? 生:能!(学生到达各自的道路) 师:现在,我们要请出两位同学来指挥红绿灯。 学生到位,指挥红绿灯,学生们顺利地经过了十字路口。 师:孩子们,现在你们想说什么? 生1:这一次大家都很快到达了对面。 生2:红绿灯的作用可真大啊! 生3:我又想到一句儿歌:红灯停,绿灯行,斑马线上可通行。 师: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板书:斑马线上可通行) 生4:我也想在红绿灯的指挥下做游戏。 师:好吧!我们再让一些孩子来表演一次。 学生热情高昂,积极投入到游戏活动中。 三、展示收集情况,初步了解常见交通标志的作用 师:在车辆穿梭的马路上,除了信号灯这个交通标志外,还有很多交通标志,你们收集到了吗?把你们课前收集到的交通标志在小组上交流一下,再向全班汇报。 学生拿出收集的交通标志,在小组上热烈地交流着,教师巡回倾听学生的交流情况,向学生提供一些交流资料的方法。 师:现在,我们请小组派代表展示你们收集的交通标志。 第1组:我们收集到了这些交通标志: ??是车辆不能从这儿经过; ??是不能在这儿停车。 ??也是不能停车的标志。 第2组:我们小组到广场收集的资料,我们发现了这些交通标志(出示照片)…… 第3组:我们小组到车站认识了很多交通标志,请大家看,这是xx,这是xx…… 我来补充:车站门口还有这个标志(照片),这是不许人们穿过。 第4组:我们小组把交通标志画在了纸上,请大家看,这是人行天桥,这是施工标志,这是拐弯,这是说这里有水,要特别小心…… 师:你们了解得真多,老师为你们喝彩,现在,我为你们每个组都送上两颗五星。(贴五星) 师:昨天放学的时候,黄老师发现了这些情况,请孩子们仔细看,这些孩子都在干什么?你想对他们说什么? 课件:学生排着整齐的队伍过街,学生翻越公路旁的栏杆和铁链,学生冲着来往的车辆横穿公路,学生们在马路上追逐、打闹。 学生仔细地看着,不时会发出惊讶的叫声。有的孩子开始窃窃私语。 生1:我看到一群孩子排着整齐的队伍过街,我想对他们说:你们真棒! 生2:我看见三个孩子正在马路边上翻栏杆,还有一个孩子摔倒了,我想对他们说:哥哥,这样很危险,不要这样做,好吗? 师:是的,相信他们一定会听你的话。 生3:我看到四个女孩正在过马路,汽车差点撞到她们,多危险啊!我想说:姐姐,过马路应走人行道! 生4:在马路上跑也是很危险的,很容易发生车祸! 总结: 1、在道路上行走,要走人行道;没有人行道的道路,要靠路边行走。 2、集体外出时,最好有组织、有秩序地列队行走;结伴外出时,不要相互追逐、打闹、嬉戏;行走时要专心,注意周围情况,不要东张西望、边走边看书报或做其他事情。 3、在没有交通民警指挥的路段,要学会避让机动车辆,不与机动车辆争道抢行。 4、小学生在放学排路队时要头戴小黄帽,在雾、雨、雪天,最好穿着色彩鲜艳的衣服,以便机动车司机尽早发现目标,提前采取安全措施。 |
| |||||
板书 设计 |
交通标志 斑马线 红绿灯 | |||||
课后 反思 |
我在组织《注意交通安全》的活动中,我注意了让孩子在活动中锻炼自己,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比如,在游戏活动中,孩子既能锻炼自己的勇气,又能在活动中悟理,使活动真正收到实效。又如,展示活动中,孩子们通过课前的收集整理,在课堂上的展示,一系列的活动中培养孩子收集和利用资料的能力,在展示资料中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这些都是孩子终生受益的。 | |||||
课题:骑自行车安全知识
教学内容 |
骑自行车安全知识 |
课时安排 |
2 | |||
学情分析 |
提高安全意识,学习《道路交通法》 | |||||
教学目标 |
知识 技能 |
提高安全意识,愿意自觉去学习《道路交通法》的有关知识,在学习中增强与同学的合作交流意识。 | ||||
过程 方法 |
初步了解《道路交通法》的有关条文,知道每一个公民都要自觉遵守交通法,明白交通安全重在预防。 | |||||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
自己能改变生活中不遵守交通法的不良习惯。提高对生活中违反交通法的行为的辨别能力。 | |||||
教学重点:以让学生了解《道路交通法》的有关条文为平台,着重培养学生自觉遵守交通法的意识和良好的交通习惯。 突破方法:初步了解《道路交通法》的有关条文,知道每一个公民都要自觉遵守交通法,明白交通安全重在预防。 | ||||||
教学难点:增强学生的道路交通安全意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路交通行为习惯。 突破方法:初步了解《道路交通法》的有关条文,知道每一个公民都要自觉遵守交通法,明白交通安全重在预防。 | ||||||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
设计意图 | |||||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
| |||||
板书 设计 |
遵守交通信号灯 救助电话 《道路交通法》 | |||||
课后 反思 |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真的看到了孩子在成长,我们也应该在活动中和孩子一起成长。真正做到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学会发展,在发展中学会生活。 | |||||
课题:路上被人抢劫、敲诈勒索怎么办
教学内容 |
路上被人抢劫、敲诈勒索怎么办 |
课时安排 |
2 | |||
学情分析 |
学会应对可疑陌生人的方法,提高自我防范意识。 | |||||
教学目标 |
知识 技能 |
学会应对可疑陌生人的方法,提高自我防范意识。 | ||||
过程 方法 |
了解应对敲诈、恐吓、性侵害的一般方法。 | |||||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
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 |||||
教学重点:学会应对可疑陌生人的方法,提高自我防范意识。 突破方法:了解应对敲诈、恐吓、性侵害的一般方法。 | ||||||
教学难点:学会应对可疑陌生人的方法,提高自我防范意识。 突破方法:了解应对敲诈、恐吓、性侵害的一般方法。 | ||||||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
设计意图 | |||||
教学过程设计 (一)、首先明确什么是敲诈勒索?敲诈勒索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被害人使用威胁或要挟的方法,强行索要公私财物的行为。 (二)、引导学生谈论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敲诈勒索案例。在学生谈论的过程中,教师适时适当地插入自己的生活中经历和过或看到听到的敲诈勒索案例。并适当引入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具体案例如下: 1、拳打脚踢榨取钱财 某小学学生小李,他在放学回家的路上遇到了3名年龄比他稍大的少年。他们将小李拉到一个僻静处,为首的康某上前打了他一个耳光,恶狠狠地问:“你认识我吗?”小李胆怯地答到:“不认识。”另一个赵某上前又打了他一个耳光,说:“你敢不认识我大哥?”小李怕得要命,只好说:“认识。”这时第三个吴某出手又是一个耳光:“胡说,你知道我大哥叫什么?”被打得晕头转向的小李哭着说:“别打了,你们要干什么?” 汹神恶煞般的康某,一把抓住小李的衣领,说:“听说你们家很有钱,大哥我今天玩游戏机没钱了,向你借一点,怎么样?”小李说:“我,我没钱……”“你敢骗人,我们都打听过了,你们家很有钱!”赵某和吴某用脚朝小李身上乱踢。迫于他们的淫威,小李从口袋里掏出100元钱才得以脱身。 从此以后,他们就盯上了小李,今天搜身,明天拳打脚踢,后天用烟头烫,手段一次比一次残忍。尽管屡次遭受他们的侵害,但小李怕他们报复,始终不敢吱声。在几个月里竟被三个“恶少”抢劫敲诈掉人民币3500多元! 你们从这个案例中得到哪些启示? 2、每天纠缠收取费用 初三学生小明,他在放学途中和同学发生冲突,一个叫陈某的少年恰好路过,帮小明打跑了对方。小明非常高兴,请陈某吃了一顿“肯德鸡”。但是陈某并没有满足,分手时,他拍了拍小明的肩说:“以后就由我罩住你,谁欺负你,你尽管告诉我,我来修理他。但你每天要给我5元钱的保护费。”小明听了大吃一惊:“我没有那么多钱。”陈某立刻变了脸色:“你敢不给,我见你一次打你一次。”小明胆怯地答应了。 小明身上并没有什么零花钱,每天父母只给他5元钱的午饭钱,以后他便将这5元钱交给陈某,自己中午只能喝点水。时间持续4个多月,直到父母发现孩子越来越瘦,竟再三追问,小明才说出原委,爸爸妈妈心疼地掉下了眼泪。 从这个案例上,你们又得到哪些启示? 3、组织严密,寻衅滋事 一个青少年犯罪团伙,自称叫“龙社”。为首的徐某被称谓“社长”,下设四个堂,四名恶少骨干分子被任命为“堂主”,然后,四名“堂主”四处招募“社员”,称:只要成为“社员”,如果被人欺负就可以由“组织”出面替“社员”摆平。但前提是每个“社员”每天必须交一元钱的“堂费”。 有些学生不愿意成为“社员”,恶少们就天天找这些学生的麻烦,采用殴打、敲诈、阻挠上学的方式迫使他们就范。一旦一些学生加入他们的组织,他们就采用利诱、逼迫、唆使的方法让这些学生去抢劫、敲诈其他的学生,使这些新“社员”成长成为恶少。他们还将游戏机房和网吧视作自己的势力范围,向在此玩耍的青少年收取保护费。 从这个案例中,你们又获得哪些启示? (三)、从以上案例中,总结出校园抢劫敲诈勒索案件有哪些特点? 1、案发时间:晚上或午间,夜深人静的时候。 2、案发地点:校园内比较偏僻,人少的地段。 3、抢劫对象:阴暗处的人或单个的行人。 4、攻击目标:现金和贵重物品。 5、作案范围:比较熟悉的现场。 6、作案特点:比较凶残,多携带武器。 (四)、学生应对敲诈勒索和抢劫的方法 一、反抗法。当对方力量与你相当或不及你时,你要寻找对方的薄弱之处,乘其不备,控制对方;如你发现地上有反击物(石块、木棒)时,可佯装蹲下系鞋带捡起震慑对方。 二、感召法。通过讲道理,晓以利害,开启对方;或义正词严地怒目斥责对方,使其自我崩溃,放弃违法行为。 三、周旋法。佯装服从,稳住对方,分散其注意力,寻机脱身报警。 四、耍赖法。突然倒地打滚喊叫嚎哭,引来围观者,趁机报警。 五、呼叫法。突然大吼“救命啊……”引来旁观者,伺机脱身。 六、认亲法。当不远处有大人时可佯装认识,直呼“二叔”、“三婶”。 七、放线法。佯装害怕,暂时答应对方条件,约定时间、地点交钱物,待对方离开后报警。 八、抛物法。把书包或身上值钱的物品向远处抛去,当歹徒忙于捡钱物时,快速脱身报警。 |
| |||||
板书 设计 |
路上被人抢劫、敲诈勒索怎么办 反抗法 感召法 周旋法 耍赖法 认亲法 放线法 | |||||
课后 反思 |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真的看到了孩子在成长,我们也应该在活动中和孩子一起成长。真正做到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学会发展,在发展中学会生活。 | |||||
课题:独自在家的安全防御知识
教学内容 |
独自在家的安全防御知识 |
课时安排 |
2 | |||
学情分析 |
现在的生活中存在的不安全的因素很多,有时候孩子和家长会忽略一些安全问题,对孩子独自在家时的安全没有防范意识,独自在家安全教案就是要告知孩子们在家里玩耍时要注意的和要知道的知识,加强孩子对安全的意识。 | |||||
教学目标 |
知识 技能 |
培养孩子的勇敢精神,激发其自信心。
| ||||
过程 方法 |
提高孩子在危机时刻的自我保护能力。
| |||||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
引导孩子了解独自在家时的自我保护方法,能运用较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 |||||
教学重点:了解独自在家的一些安全知识。 突破方法:提高孩子在危机时刻的自我保护能力。 | ||||||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自我防范和自我保护意识。 突破方法:提高孩子在危机时刻的自我保护能力。 | ||||||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
设计意图 | |||||
一、导入 以请幼儿观看表演的口吻,引起幼儿的兴趣。 小朋友,爸爸妈妈不在家,你自己在家时,要注意哪些事情呢? 今天刘请小朋友观看小节目,看过后,你就会找到答案。 二、展开 1.幼儿观看情景表演《独自在家》,老师进行旁白。 提问:刚才,你看到了什么事情?”“亮亮是不是勇敢的孩子?为什么?” 教师:亮亮到底是不是勇敢的孩子,他的勇敢表现在什么地方? 请小朋友再观看一遍表演。 2.请幼儿再观表演 老师重点讲述能表现亮亮勇敢的地方。 提问: --亮亮一个人在家时,为预防大灰狼,都做了哪些准备? --当他听到“嘀嘀嗒嗒”声音时,他又是怎么做的? --亮亮到底是不是勇敢的孩子? 为什么?” 小结:亮亮独自在家,想了许多办法克服困难,真是一个勇敢聪明的好孩子。 3.教师与幼儿一起讨论“和亮亮比一比,你有没有独自在家呆过?独自在家时感受如何?你认为自己勇敢吗?” 4.请幼儿自由结伴互相讨论:独自在家时可以干什么?如果陌生人敲门、有电话找爸爸妈妈、突然停电等情况发生,该怎么办? 5.请幼儿共同为独自在家时出点子,想办法。 老师设计几种情景,请幼儿来表演。 如:陌生人敲门、来电话了、下雨了等, 让幼儿充分体验生活是错综复杂的,要学会自我保护自己,勇敢的面对困难,做一个真正勇敢的孩子。 我们独自在家时,应及时把门锁好。如果听到有人敲门,要通过门镜辨认来人。对不认识的人,不管他有什么理由,也不管他是什么身份,都不要给他开门。而且可以像父母在家一样,喊爸爸妈妈,说有不认识的人来敲门,把坏人吓跑。 三~总结 1、有的坏人冒充邮递员、推销员、检修工人等,骗开了门,入室抢劫或作其他坏事。同时要留心观察,记住陌生人的身高、面相、衣着等,以便必要时报警。也可以给父母、邻居、居委会或派出所打电话。 2、如果来人声称是你父母的同事,并能叫出你的名字和你父母的名字,也要提高警惕,不能开门,但可以问他有什么事,记下来告诉父母。 3、如遇到坏人以各种理由闯入家中,要在保证人身安全的情况下,与坏人斗智斗勇。如将自己的屋门反锁后,用电话报案,要注意说清楚自己的详细地址;也可用计将坏人吓跑,但要记住坏人的身高、外貌特征,并迅速报案。但不要与坏人硬拼,要注意保护自己的生命及人身安全。 表扬课堂上积极与老师互动的孩子,颁发小奖品,激发幼儿下次参与活动的兴趣与信心。 |
| |||||
板书 设计 |
《独自在家》
| |||||
课后 反思 |
本活动是为了帮助幼儿初步建立自我防范和自我保护意识而设计的,在活动中我通过课件、图片,帮助幼儿了解一个人在家,不随便给陌生人开门,不玩危险物品、不做危险动作,不乱摸电器开关等安全知识,小朋友对本活动很感兴趣, 在讨论幼儿的时候,我提供了充分的讨论和交流的时间,让每一名都有幼儿表现的机会,使的已幼儿有经验得到了提升。 | |||||
课题:远离毒品
教学内容 |
远离毒品 |
课时安排 |
2 | |||
学情分析 |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三年级学生,三年级学生身心已经有一定的发展,天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敢于实践,并且已经初步具备了独立思考、辨别是非等能力。但处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由于受心理年龄特点的制约,自我防范能力、自控能力、抗拒诱惑的能力还比较弱,好冲动、爱冒险,最容易受不良行为、习惯的影响。 | |||||
教学目标 |
知识 技能 |
通过活动的开展,使学生了解什么是毒品,毒品的种类,认识吸毒行为 ,认清毒品的危害性。 | ||||
过程 方法 |
让学生懂得"珍惜生命,远离毒品",培养禁毒意识,提高学生拒绝毒品 的心理防御能力和自觉性 | |||||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
自觉与涉毒违法犯罪作斗争
| |||||
教学重点:让学生懂得"珍惜生命,远离毒品",培养禁毒意识。 突破方法:提高学生拒绝毒品 的心理防御能力和自觉性。 | ||||||
教学难点:让学生懂得"珍惜生命,远离毒品",培养禁毒意识。 突破方法:提高学生拒绝毒品 的心理防御能力和自觉性。 | ||||||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
设计意图 | |||||
一、课前学生的观看VCD《毒魔缠身》谈观后感,让学生从感性上了解毒品对人类的危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总结毒品的危害 1、吸毒摧残人生 对身体的危害 自伤、自杀、自残 加速死亡 2、吸毒毁灭家庭 倾家荡产、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贻害后代 3、吸毒危害社会 诱发刑事犯罪 败坏社会风气 二、什么是毒品及毒品的种类。 1.谈话:同学们一定都听说过毒品,那什么是毒品呢?毒品都有那些呢?谁能说一说呢?(指名回答) 2.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357条规定:“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常见和最主要的毒品有:(让学生看图片)鸦片、吗啡、海洛因、冰毒、摇头丸、可卡因、止咳水、大麻等。这些毒品长期吸食都会成瘾,对人体产生危害,而且易感染疾病。如果服用过量,则可导致死亡。 3.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感受?(自由谈话。) (三)、讨论青少年如何防止吸毒? 在进一步认识毒品有关知识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讨论,青少年如何防止吸毒?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 青少年如何防止吸毒: 1、接受毒品基本知识和禁毒法律法规教育,牢记"四知道":知道什么是毒品; 知道吸毒极易成瘾,难以戒断;知道毒品的危害;知道毒品违法犯罪要受到法律制裁。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不盲目追求享受,不以好奇心为由侥幸去尝试,不受不良诱惑的影响。 3、不听信毒品能治病,毒品能解脱烦恼和痛苦,毒品能给人带来快乐等各种花言巧语。 4、不结交有吸毒、贩毒行为的人。如发现亲朋好友有吸、贩毒行为的人,一要劝阻, 二要远离,三要报告公安机关。 5、养成良好的行为,杜绝吸烟饮酒等不良嗜好,不涉足青少年不宜进入的场所,决不吸食摇头丸、K粉等兴奋剂。 6、使自己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引诱、欺骗吸毒一次,也要珍惜自己的生命,坚决不再吸第二次。 (四)、教师总结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要珍惜生命,要正确地认识毒品,远离毒品。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不盲目追求享受,寻求刺激,赶时髦。时刻记住,一旦惹上毒品,必将毁灭自己、祸及家庭、危害社会。毒品这东西一碰都不能碰。毒品是人类的大敌、世界的公害,染上它,小则家破人亡,大则祸国殃民。正因为如此,联合国规定每年6月26日为国际禁毒日。我们要拒绝毒品、远离毒品,做到:提高防范意识,坚决不吸第一口,自觉接受禁毒教育;增强法制观念,自觉抵制毒品;加强自身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克服寻求刺激等不良心理和习惯;要创造一个远离毒品的生活空间,不要吸烟,不进舞厅、赌场、游戏厅,洁身自好。 毒品危害 一、毁灭自己 1、不同的毒品摄入体内,都有各自的毒副反应及产生戒断症状,对健康形成直接而严重的损害,甚至吸毒过量以至死亡。此外,由于毒品对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的影响,滥用毒品可导致多种并发症的发生。如急慢性肝炎、肺炎、败血症、心内膜炎、肾功能衰竭、心律失常、血栓性静脉炎、动脉炎、支气管炎、肺气肿、各种皮肤病、慢性器质性脑损害、中毒性精神病、性病及爱滋病。百年前就有诗曰“剜骨剃髓不用刀,请君夜吸相思膏(即鸦片)”。 2、毒品不仅对躯体造成巨大的损害,由于毒品的生理依赖性与心理依赖性,使得吸毒者成为毒品的奴隶,他们生活的唯一目标就是设法获得毒品,为此失去工作、生活的兴趣与能力。长期吸毒精神萎靡,形销骨立,人不象人,鬼不象鬼。因此,有人告诫吸毒者:“吸进是白色粉末,吐出来的却是自己的生命。” 二、祸及家庭 一个人一旦吸毒成瘾,就会人格丧失,道德沦落,为购买毒品耗尽正当收入后,就会变卖家产,四处举债,倾家荡产,六亲不认,“烟瘾一来人似狼,卖儿买女不认娘。家中只要有了一个吸毒者,从此全家就会永无宁日,就意味着这个家庭贫穷和充满矛盾的开始。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往往就是吸毒者家庭的结局。 三、危害社会 1、吸毒与犯罪如一对孪生兄弟。吸毒者为获毒资往往置道德、法律于不顾,越轨犯罪,严重危害人民生命与社会治安。据报道,有一半以上吸毒者是靠犯罪获得买毒品的钱。 2、吸毒者丧失工作能力与正常生活,对吸毒者各种医疗费用,辑毒、戒毒力量的投入,药物滥用防治工作的开展,这些都给社会经济带来严重的损失。如今,吸毒成为社会痼疾,在全世界蔓延,人类社会因此背上了沉重的社会包袱。 四、吸毒者易染上哪些疾病? 1、营养不良和体重下降; 呼吸道疾病:肺颗粒性病变、肺纤维化、肺梗塞、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肺炎、肺脓肿、肺结核等肺部感染。 2、各种传染性肝炎。 3、艾滋病与性病。 4、感染性疾病:皮下脓肿、蜂窝组织炎、血栓性静脉炎、败血症、细菌性心内膜炎。 5、血管损害:局部动脉闭塞、坏死性血管炎、霉菌性动脉瘤。 6、神经系统损害:急性横贯性脊髓炎、急性感染性神经炎。 7、精神病症状:人格改变和典型的精神病症状,幻觉冲动,情绪障碍,如焦虑、抑郁症等。 8、肾脏疾患:急性肾小球肾炎、肾功能衰竭,肾病综合症。 9、皮肤损害:皮肤斑点、溃疡,手部水肿,接触性皮炎、皮疹、紫斑、瘙痒等。 10、吸毒还可以引起骨、关节、肌肉的炎症和疟疾、破伤风等。 此外,吸毒还能引起人体的很多其它严重疾病,吸毒者中绝大部分人都会因此而过早死亡。 |
| |||||
板书 设计 |
毒品危害 毁灭自己 祸及家庭 危害社会 | |||||
课后 反思 |
要使一堂课品德上得精彩、有效,教师应充分做好课前准备,收集完整有关的资料,因为品德与生活(社会)这本教材提供给我们只是一些教例,里面还留有许多空白之处,需要补白。以往布置学生搜集资料要求往往比较笼统,学生操作的针对性不强,所搜集的资料也五花八门,这次的课前准备,我布置学生搜集资料时把要求提得非常明确、细致,很多学生把资料分门别类,整理得非常有条理。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已经接受了一次很好的教育。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