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课程评价 > 2017-2018学年 实验小学地方课程评价方案

2017-2018学年 实验小学地方课程评价方案

2017年11月21日 13:28:54 访问量:431

              实验小学地方课程评价方案

              (20172018学年)

我校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

要(试行)》和《地方对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与开发指南》的各项要求,促进我校对基础教育课程的管理与开发,特制定本方案。

一、评价原则

1、科学性原则。对课程的评价要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提高评价的效度和信度。 2、可操作性原则。评价方法要简单可行,可操作性强。 3、素质培养的原则。对课程的评价要注重考查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参与性原则。对学生的评价注重地方校本课程的参与情况,作为学生学分考核的依据。 5、全面性原则。对教师的评价既要考虑到教师课程目标的实施情况,学生能力的提高水平,又要考虑到教材的编写质量。

二、评价流程

地方校本课程方案评价划分为实施前、实施中、实施后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一般都要包含以下几个步骤:         

⑴确定需要解决的问题和所需的信息;         

⑵研制评价的工具;         

⑶收集评价的信息;        

⑷对收集评价信息进行分析与反思;

⑸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三、评价内容

地方校本课程的评价包括三方面的内容:教师课程方案评价、教师课堂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 ⑴教师的课程方案内容,包括:校本课程设置、校本课教材分析、教学计划、教案。 ⑵课堂评价,即对学生在课堂中表现的评定。 ⑶学生学习情况评价,则根据作业和测试成绩得出。

四、评价要求

(一)教师活动,要做到:1.能把握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求知欲。2.根据重点、难点、疑点有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设计实质性集体学习内容,用正确的学法指导,并渗透热爱家乡的思想,培养能力。3.融入学习小组,进行个别辅导。 4.紧扣目标设计尝试、实践和创新练习进行思维训练。5.能采用质疑探究,小组交流,集体评价,抽检等多种方法获得反馈,并及时给予适当的评价。       (二)学生活动,包括1. 自主性学习状态 ⑴充分动口、动手、动脑,主动收集、交流、加工和处理学习信息。 ⑵独立思考,掌握学法,大胆实践,并能自评、自检和自改。 2. 合作性学习状态 ⑴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听取和尊重别人的意见,实行分工合作,各互其责。 ⑵争论与和谐统一,有效地进行小组内的互帮互学。 3. 创造性学习状态 多向观察,善于质疑,变式思维,举一反三,灵活实践。

五、评价方法

制定本课堂教学评价方案的目的,是为教师实施课堂教学评价提供基本依据。本评价方案主要适用于对日常教学的形成性评价。

(一)等级评定办法

本评价方案采用模糊评价的方法,评价等级共分为ABCD四级。评价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 ⑴过程性评价 为了鼓励学生在学科学习过程中的突出表现,等级评定办法由基本等级评定办法和学科学习阶段性升级办法两个部分组成。 A. 课堂基本等级评定办法:课堂评价,包括5个方面,即①学生对地方课程课的热情程度;②学生投入学习的程度;③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展示空间;④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程度;⑤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身边疑难的能力。 如果5个方面评价均为“优”,评定为A级;如果5个方面评价均为“良”及以上,评定为B级;如果5个方面评价均为“合格”及以上,则评定为C级。 ( 详见“课堂教学评价基本等级定指标” ) B. 学科学习阶段性升级办法:在课堂基本等级评定为c级或c级以上,如果学科阶段性(如期中、期末)检测达到“合格”程度的,或者虽有一项“不合格”而有一项或几项比较突出的,则可在原来等级基础上升一级。 ⑵终结性评价 学年结束时,学科教师按照评定等级办法,根据教学实施情况、学生测试或问卷结果、学生自我评价等情况,进行评定等级,再写出简要的、有针对性的评语。

(二)等级评定参考——课堂教学评价基本等级定指标 ⑴学生对地方课程课的热情程度。 主要反映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否处于最佳心理状态。 它表现为: ①最佳注意状态:注意集中,专心致志,全神贯注,注意稳定。 ②最佳认知状态:感知清晰、观察敏锐、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记忆牢固、大脑处于最佳兴奋状态。 ③最佳情感状态:态度认真、学习热情、兴趣浓厚、充满活力、生动活泼。 ④最佳意志状态:动机强烈、求知好问、主动积极、克服困难、能自制、有毅力。    ⑵学生投入学习的程度。 主要评价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留有的思维空间是否能引起学生的认知需要。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腊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有合适的学习条件,绝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效率和继续学习的动机等方面将变得十分接近。造成学生个别差异的三个变量是:学生已有经验和能力的程度,学生主动参与的程度,教师的教学适应于学生的程度。”它表现为:任何一个学生在所处的情况下发挥最大的潜力,用自己的方法,得到最少的帮助,达到同等的学习目标。 ⑶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展示空间。 主要测评学生在学习活动里自学能力结构和合理迁移创造性思维水平。包括:独立阅读学科学习材料和用已有知识、方法解决新问题,自我组织学习活动和反馈发散与聚合思维统一体,直觉与分析的有机结合,创造性想象的参与。 ⑷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程度。 主要评价学生掌握“双基”的方式是否科学、合理,形成过程是否高效、省时、独立构建知识体的能力。掌握知识应包括四个方面,是什么、哪里找、怎么学、有什么用。不等同于记住或模仿做题。 ⑸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身边疑难的能力。 主要评价学生从生活中了解家乡,收集整理信息中发现、用眼光观察、解答生活中实际问题。包括:课前收集生活信息,课内交流、整理和操作分析信息,用所获知识再认识和想象创新实践信息。真正体现出:地方课程来源于生活,地方课程服务于生活。 学生对地方课程课的热情程度关键是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

注意事项

1. 在课堂上尽可能减少教师的规定行为,只要学生是围绕学习的言行,教师都必须给予鼓励;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的学习个性,加以引导和发展,避免学习过程公式化、教条化;将学习与生活情境相结合,增强趣味性,克服单调枯燥。调查数据表明,小学生从喜欢某位教师到喜欢这位教师所教学科,进而在课堂上表现出最佳心理状态。“教学的最优化就是教师设计的一切活动都能启发学生的思维,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取最大的收获。”

2. 教学设计应从贴近学生的生活实例出发,用自己学生最感兴趣的形式,提供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材料,保证学生活动的内容和时间。把学什么?怎么学?还给学生,教师可以提供学习材料而不是讲解,是组织原始信息而不是处理加工;应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用不同的速度、自己的方法、学好不同水平的同学。教师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互助学习、敢于发表新想法和新做法。真正形成开放性课堂,设计开放性问题,学生才能主动参与,培养探索意识、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才有可能。

3. 小学的地方课程应视为应用课而不是理论课的学习,教学时应把抽象的书本内容形象化,枯燥的练习游戏化;教会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感受到学习是生活的需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实验表明,改变教学评价对象,能促使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引出了备课、上课的一种新模式。更能体现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编辑:田娜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1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河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实验小学 特此声明。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实验小学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