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课程实施 >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2016年09月30日 18:25:13 访问量:567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是课程改革的新型课程。通过多种活动项目,丰富的活动内容,灵活多变的活动方式,使学生拓宽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在综合实践活动领域,我们一直在摸索。一、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识(课程背景)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它包括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等领域,并渗透信息技术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基于学习者的直接体验,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社会,在以学生自主活动为特征的实践操作中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实践科学结论、发现新知识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实践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它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等特点。

作为一种独立形态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具有严密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的学科界限,强调以学生的经验、社会实际和社会需要的问题为核心,以主题的形式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的课程,以有效在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因而它是一种经验性课程。

作为一种独立形态的课程,它尤其注重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方式,强调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如探究、调查、访问、考察、操作、服务、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等等,因而它又是一种实践性的课程。

作为一种独立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课程强调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密切学生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因而,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向学生生活领域延伸的综合性课程。

综合以上认识,我们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开发和实施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自订计划,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置于中心地位,要注重学生的实践和体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教师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帮助学生不断提高选择意识和能力,从而逐步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学会创造,初步形成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萌发创新意识。

二、综合实践活动组织机构

为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顺利实施,我们构建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载体,以“学会关心”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校运行机制。

第一层次: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导小组

主要负责本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方案,决定实施该课程的年度计划及相应步骤;统一部署、协调学校各部门的工作;负责宏观上保证课程的校内外教育资源的开发等。

第二层次:教导处。

1)教导处主要负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组织、实施、管理和评价。检查年级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进展情况;负责协调学校各部门之间关系;制定有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生评价方案,对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实施考核评价;制定有关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管理方案。

2)大队部主要从活动内容、活动方式等方面进行规划和指导。负责立项课题研究、如规划每学期不同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主题,负责具体指导各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活动,负责组织有关的全校、或年级的观摩、展示、交流、汇报等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习资源设计等。

第三层次: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   信息技术组   图书馆

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列入教研组活动计划,组织本组教师研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方法与策略,学习有关研究性学习班方面的前沿知识,了解学科与社会实践的关系,学习跨学科知识和信息技术知识等,组织教师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题研究,发现和总结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收获与经验等。信息技术组、图书馆等方面提供支持)

第四层次: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  各学科教师   

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根据教研组的统一部署,组织、调控综合实践活动的进度,组织全班同学参加年级、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如思想动员、辅导报告、专家讲座、选题分组、聘任指导教师、开题评审、检查交流、成果展示等工作,并同指导教师一起完成对学生的评价、考核、评优等工作。

三、课程开设

1、课程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是课程改革的新型课程。通过多种活动项目,丰富的活动内容,灵活多变的活动方式,使学生拓宽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在综合实践活动这一领域,我们一直在摸索。我校针对学校实际情况,主要围绕下列线索进行设计和开发。

1.利用学科课程,生成综合实践活动课题

依托学科课程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把课内外打通,将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引入课堂。有机地与学科内容进行整合,开发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如:《我身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寸跷》《趣味数学》《感恩父母》《发现身边的榜样—与榜样同行》《小故事,大道理》《街头错别字大调查》《揭秘姓名》等等。

2.走进社会生活,生成综合实践活动课题

我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引导学生走入社会生活,获得生存体验,从学生身边的小事生成综合实践活动课题,如:《网络利与弊》《校园放大镜—聚焦浪费》《了解人民币》《我爱家乡的美食》《我是小小食品安全家》《变废为宝》《调查小学近视的成因与保护》等,通过参观、访问、实地考察、实际参与、亲身探究等活动,了解社会现象与社会问题。引导学生形成关注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

3.走进自然,生成综合实践活动课题。

根据学校及周围自然环境的状况,引导学生自主地从自然环境中发现问题,并指导学生通过观测、考察、实验、探究等形式,收集各种自然环境的信息,关爱自然,提高环保意识,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如:《了解身边的环境》《我是社区小导游》《垃圾分类,校园更美》《舌尖上的浪费》等。

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加学生亲身体验的机会,经历活动中的各种感受,在实践中磨炼意志,培养个性品质,发展创造性思维。

2、分阶段目标及课程内容设置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等。这是国家为了帮助学校更好地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而特别指定的几个领域,而非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全部,四大指定领域不是并列的关系,更不能相互割裂。 在实践活动中,以综合主题或综合项目的形式将四大指定领域融合在一起实施,使其彼此渗透,形成整合。因引,结合我校校本资源开发和特色办学的理念,我们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分年段进行推进:  

 

 

信息技术教育

研究性学习

社会实践

劳动与技术教育

三年级

能根据研究主题主题应用信息技术进行资源搜集。

在教师指导下,能选择合适的研究主题,并进行小课题调查,写调查日记。

能在家长和老师的陪同下,围绕主题开展社区活动。

在教师指导下,能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手工和家务劳动。

四年级

能根据研究主题主题应用信息技术进行资源搜集,并进行整理,分类。

以系统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在指导教师帮助下,进行开题论证,进行研究。

参加假日小队活动,在家长组织下能参加社会实践。

完成一些手工制作及家务劳动,并在家中能帮助父母完成家务。

五年级

能进行上网浏览,熟练地使用网络工具进行资料搜索、整理、分类。并综合性地加以应用。

能独立思考研究课题,自主选择、确定研究内容。设计调查问卷,开展研究性学习,撰写报告。

能组建假日小队,独立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参观、访问,参加公益活动等

根据主题创意设计相应的作品,能独立完成或与他人合作完成,完整地表达自己作品设计地目的。

六年级

能搜集有用的信息,并进行处理分类。熟练地利用网络工具,制作网页来介绍和宣传自己的研究成果。

组建研究性学习小组,根据需要聘请指导教师,完成研究性学习的开题、实地调查、资料搜集等一系列工作,撰写课题报告,并进行论文答辩。

以研究小组的形式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参观、访问、考察,在活动过程中主动地参予社会事务,尽小公民的责任

在研究主题的背景下,以多种形式展现研究成果,开展成果展示会,供他人学习和参观。并能指导他人完成作品。

3、课时安排

我校三至六年级本学期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每周开设二节,学校将这两课时集中安排在每个年级每周三下午进行。信息技术教育每周安排1课时,劳动与技术教育平均每周安排1课时,“活动课”平均每周1课时。课时列入课表,配备专任和兼职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各年段教学需要和师资情况采用弹性课时制,做到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

四、综合实践活动一般操作流程

1、活动准备阶段:确定一个主题或项目。

一般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商量决定,主题下的小课题要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意愿。

2、活动实施阶段:每个主题活动实践阶段一般可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1)确定活动的主题或活动的项目;

2)商量、制定活动的方案;

3)布置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方法搜集有关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和实践活动。

第二步: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3、活动总结阶段:每个主题活动总结阶段一般可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1)调查成果整理、统计;

2)学生制作活动的作品、成果;

3)撰写研究报告等。

第二步:(1)组织学生交流作品和活动情况,

        2)组织学生进行活动的评价。 

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配备及开发

学校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开辟:▲ 学校主动上门联系。▲ 学校自己开辟。▲通过家长及家长的"辐射关系"

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

结合各年级目标及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过程性评价及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主要是提供学生展示的途径和阵地,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基本素养,结合校内和校外的多种资源,我们可以通过以下途径:

 

校外

校报、校刊黑板报

作品展览会、校园网上的网页、中队、大队表彰会

给家庭和社会的表扬信

主题队会

校外演出、报社等

社区展示(黑板报、文艺表演等)成果汇编集出版家庭、学校间的交流和沟通

专题网页的制作和展示

最终考评时,根据以上评价表进行基本评价,再结合队员在过程性评价中表现进行相应加分,最终给予学生相应评价。

编辑:苑宁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1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河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实验小学 特此声明。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实验小学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